最近车圈里那帮老司机们又开始念叨了,说年检这事儿,尤其是家用小破车的年检,是不是该直接送走。这话题一出来,就跟往热油锅里扔了一块冰,瞬间炸了。有个大哥说自己那辆开了十年的老伙计,去年检跟上刑场一样,折腾半天就是看看灯亮不亮,测测轴距,他自己天天开,车什么德行他能不知道?这不就是纯纯的不务正业,整些花里胡哨的仪式感吗?
这事儿吧,不装了,摊牌了。年检的核心从来就不是为了你的安全,而是为了构建一个名为“安全”的权力场和消费场。六年内免检,就是让你先尝尝甜头,等你上了十年这道坎,每年一次,之后半年一次,温水煮青蛙,煮的就是你的钱包和耐心。什么两三百块钱的检测费,什么请假扣的工资,都是这个“场”的门票。你以为你在检测车辆,其实你是在参加一场大型、荒诞且充满“表演性”的行为艺术,你是演员,检测站是舞台,那张合格标就是你买来的心理安慰剂。
讲真,聊安全,你跟年检聊安全?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,在老头乐。只要开着老头乐的大爷往地上一躺,姿势够快够标准,什么L4、L5自动驾驶都得当场宕机,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。你那车,刹车片薄了0.1毫米,年检跟你死磕到底;马路上那些横冲直撞的铁皮盒子,神出鬼没,自带“道诡异仙”的规则力场,谁敢管?这才是最魔幻的。你花大几百块钱,排几个小时队,证明了你的车在“实验室环境”下是个好人,然后出门就被一个不讲道理的“社会人”给干了。就问你,这安全感体现在哪?
所以说,现在车企天天吹的什么OBD系统,什么车载电脑实时诊断,在年检这个修仙大殿面前,都是弟弟。你的车,那个内置的AI道长,能实时监控你发动机几千个数据点,比心电图还细,但没用。到了检测站,人家老师傅拿个手电筒照一照,说你这不行,那你就是不行。这种感觉,我作为一个中年人,体验过太多次了。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,这是玄学问题。就像你跟一个只信烧香拜佛的人聊量子力学,他只会觉得你脑子有病。
现在有人提出搞“数字年检”,数据直接上传,车都不用去现场。听着很美是吧?深圳已经给新能源车这么玩了。但这本质上是什么?是把收费的场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,是从实体庙宇升级到了电子功德箱。如果说之前年检是把你的蛋糕切走一块。那数字年检就是连你家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,还得让你说一句“科技改变生活,666”。最好的防守是进攻,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。你还在纠结菜好不好吃,人家已经开始琢磨怎么把你的厨房都给端了。
浙江有些二手车行自己搞检测中心,说你来我这检,给你抵保险。你看,这帮人就“悟了”,他们终于想明白了,年检的本质是信用交易。与其让一个不相干的第三方来定义你的车行不行,不如我自己来,我还能顺便卖你点别的服务。这才是掀桌子式竞争法则。我不过了,你们也别想活。当所有人都觉得应该在规则内玩的时候,总有聪明人选择直接掀桌子。
说实话,每次去排队,我都在想中午吃什么,那里的盒饭是真的难吃。
当然,也有人担心,说万一放开了,有人瞎改装怎么办?这逻辑就跟说“因为有人会拿菜刀砍人,所以所有人都不能进厨房”一样典中典。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工具,是人。瑞士那边司机自己申报车况,谁敢骗保,罚到你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。我们这里的问题是,信用体系还没完全建立起来。所以只能用这种最原始、最低效、但看起来最公平的“一刀切”来管理。但能管,就是能管。
写到这我都有点恍惚了,我到底是在骂年检,还是在骂所有走流程的事情?好像都一样。
所以这事儿的结局是什么?我告诉你,结局就是没有结局。车主们一边骂,一边继续排队。专家们一边提建议,一边继续开会。这套系统会一直运转下去,因为它解决的不是安全问题,而是“管理”问题。与其讨论怎么让年检更方便,不如直接问,这个“方便”的权力,我们配不配拥有?烦不烦啊?真的,就一句话,烦不烦?!所以,在我看来,所有关于年检的改革讨论,最终都会变成一种行为艺术,一种全民参与的、关于等待与服从的哲学思辨。而最终的结论也只有一个,那就是在下一个通知出来之前,你还得去。这才是生活,这才是现实,要么成仙,要么成盒。
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
配资炒股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