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讯员 郭要奎
“目前,漯河市建成区内有古树名木共12棵,均已进行认定和挂牌工作,保护率为100%。”2025年9月24日,漯河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这些古树名木不仅是城市自然遗产的璀璨瑰宝,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,还在改善人居环境、净化空气、涵养水土、维系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600余年树龄的老槐树在沙澧河畔依然焕发青春活力
古树名木,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,一般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大树即为古树,而那些树种稀有、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、纪念意义的树木则可称为名木。目前,在漯河市建成区内树龄达到550年以上的有2棵国槐树,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,分别位于龙塔街道南街和沙澧河风景区泰山路西大槐树景点;树龄达到300年以上为国家二级保护树木有2棵,分别是位于干河陈街道马庄的国槐和姬石乡宋寨村的银杏树;达到100年树龄以上国家三级保护树木的有7棵,种类有国槐、柿树、石榴、三角枫;名木有位于马路街街道漯河高中的近30年的香樟树。
展开剩余78%在三级保护树木前工作人员介绍古树的养护知识
漯河市于1986年设为地级市,城市建设周期较短,但朴实、勤劳的漯河人民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城市,以开展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载体,高标准推进古树名木的建设、保护工作。漯河于2002年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国家园林城市,2012年获评河南省首批“最佳宜居城市”;近年来,又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。
“以沙澧河景区内的大槐树为例,目前该树已有600余年树龄,约有10米高,树冠约12米。它已成为集中展现漯河航运文化、码头文化、商埠文化、根亲文化和祈福文化的重要人文景观。”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 如今大槐树不但是一种乡愁寄托,更是漯河人民勤劳勇敢、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。
天山路两侧的柳树绿树成荫
漯河城区超过50年树龄的后备资源树木较多,品种有银杏、 璎珞柏、白蜡、柳树等。1973年建成的市人民公园园内,有些树木从建园就已栽种多年,其中璎珞柏、白蜡、银杏等树种,至今已有近60年的树龄,依然昂首挺胸、径直生长。泰山南路(建设路至湘江路)高大梧桐树已有50多年树龄,有的树围直径已超80厘米,树高约20米,枝繁叶茂,车行其中宛若正在穿越一座绝美的“绿色隧道”。天山路两侧的柳树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绿树成荫,垂落的枝条织就诗意天幕,已成为人们拍婚纱照的打卡地,被誉为“情侣路”。近年来,漯河市不断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,市城市管理部门组建古树保护专班,以系列硬核举措,全面筑牢古树名木的“保护网”。
对古树喷洒药物防治病虫害
精细管理筑根基。建立“一树一档”数字化管理体系,为每株古树配备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,内置二维码可一键查询树木编号、树龄等详细信息。详实记载每株古树的树种、树龄、生长态势等基础信息,以及日常养护、季节性管护、病虫害防治等全周期记录。针对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和季节规律,创新推行“一树一方案”“一例一手段”的精准管护策略,让每株古树都能得到量身定制的呵护。针对古树生长情况,邀请专家团队“把脉会诊”,并采取锯除枯枝、修补树洞、开挖透气井、设置围栏等针对性复壮措施,对古树名木进行保护。
科学施策促生机。管护团队对古树树洞进行规范化清理、消毒与修复,定期实施复壮施肥;为倾斜树木加装钢架支撑,筑牢安全屏障;干旱期采用滴灌技术精准补水,扩挖树坑并铺设火山岩增强土壤透气性;针对常见病虫害,提前开展专项防治,通过缠绑防虫胶带、喷洒石硫合剂等组合措施,织密病虫害防护网。为更好地保护古树名木资源,近年来,市城市管理局积极开展古树名木日常检查、巡查,及时做好施肥、营养挂水、病虫害防治等工作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对树木建立“一树一档”数字化管理体系
全民参与聚合力。《漯河市城市绿化条例》自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,损害古树名木每株罚款最高达50万元。通过加大宣传力度,讲好古树故事,传承古树文化,增强公众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,在街头公园、游园、人民公园常态化开展保护主题活动,引导公众增强保护意识,主动参与监督举报破坏行为,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守护绿色遗产的强大合力。抢抓城市更新时机,集中种植银杏、香樟等高大乔木,让街道焕发新颜;对黄河路、滨河路、泰山路等主干道实施树穴连通工程,既复壮了树势,更培育出一片片城市浓荫。
截至2024年年底,漯河市区已建成152个公园、口袋公园、游园。市区113条主干道中,90条为林荫道路,总长162.05公里,林荫道路推广率达80%,道路绿化达标率82.45%。如今,漯河城区的古树名木在科学管护下枝繁叶茂,成为城市中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底蕴的亮丽风景线;以生态资源为基础,着重突出漯河历史厚重、人文荟萃的浓厚文化底蕴,致力打造满城绿色半城水、生态宜居幸福城的生态园林新格局。
发布于:湖北省配资炒股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