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欧洲瞭望台#
2025年9月4日,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主持支持乌克兰“志愿联盟”线上会议后宣布,以欧洲国家为主的26国正式承诺向乌克兰部署地面、海上或空中部队作为“保障部队”。这一决定涉及多重战略考量与具体实施细节,分析如下:
一、核心承诺:26国部署“保障部队”的背景与目的
1. 会议性质与参与方
会议由马克龙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共同主持,共有35国参与(部分国家通过视频连线)。核心议题是讨论俄乌停火后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框架。26国承诺部署的“保障部队”涵盖陆海空三军,但马克龙未透露具体国家名单或部队规模,仅强调以欧洲国家为主。
2. 部署条件与目标
部队部署需满足两个前提:
• 停火或和平协议框架:明确排除在冲突持续阶段介入前线作战,仅在达成停火后执行保障任务。
• 非前线部署:部队定位为“确保乌克兰军队规模和能力不受限制”,而非直接参与战斗。这表明其角色是威慑性存在,旨在防止俄罗斯在停火后重启冲突。
3. 与美国的关系
会议期间,与会领导人与美国总统特朗普通电话,美国表示将在“数日内”确定对乌安全保障的具体形式。这反映出欧洲国家试图拉拢美国参与,但美国尚未明确承诺派兵,仅表示支持。
二、战略意图:欧洲的双重目标
1. 对乌安全保障的实质化
欧洲国家通过部署部队,试图为乌克兰提供比单纯军事援助更可靠的安全承诺。此前,乌克兰曾依赖北约“门户开放”政策,但未获得明确入约时间表。此次“保障部队”可视为欧洲对乌安全保障的升级,旨在稳定乌克兰国内局势,防止其因安全焦虑而妥协。
2. 对俄施压与威慑
马克龙警告,若俄罗斯拒绝具体和谈,“志愿联盟”将与美国协调实施新制裁。部署部队的另一层目的是向俄罗斯传递信号:欧洲已为长期对抗做好准备,包括军事存在与经济制裁的双重手段。
3. 欧洲防务自主的试探
此次行动由法英主导,德国等国未明确参与派兵,反映出欧洲内部在防务政策上的分歧。法国试图通过“志愿联盟”推动欧洲防务合作,减少对美国依赖,但德国的谨慎态度表明,欧洲统一防务仍面临挑战。
三、各方反应:支持与反对并存
1. 乌克兰:欢迎但条件明确
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对26国承诺表示欢迎,但排除在莫斯科举行俄乌领导人会晤的可能性,并称“未看到俄罗斯结束冲突的意愿”。这表明乌克兰将“保障部队”视为谈判筹码,同时坚持对俄强硬立场。
2. 俄罗斯:坚决反对
俄外交部声明,不会接受外国军队以任何形式部署在乌克兰,称其为“从根本上不可接受的、破坏乌克兰安全的外国干预”。俄罗斯可能将此视为北约东扩的延续,进一步加剧俄欧对立。
3. 欧洲内部:分歧显现
• 法国与英国:明确表示准备战后派兵,试图主导欧洲安全架构。
• 德国:称需等待安全保障框架更明确后再作决定,反映其谨慎态度。
• 波兰:总理图斯克重申,即使冲突结束也不会派兵,显示东欧国家对直接卷入冲突的顾虑。
四、潜在影响与挑战
1. 军事风险:停火后的脆弱平衡
若停火协议达成,“保障部队”的部署可能引发俄罗斯的报复性措施,如加强在乌东地区的军事存在或加速核威慑升级。此外,部队的非前线定位可能因战场变化而失效,若俄罗斯重启攻势,欧洲是否会升级介入存在疑问。
2. 政治风险:欧洲内部的分裂
德国等国的犹豫可能削弱“志愿联盟”的凝聚力。若美国最终拒绝派兵,欧洲将独自承担风险,这可能引发国内反战情绪上升,影响政府支持率。
3. 法律与道德争议
部署部队的合法性存疑。俄罗斯可能指控欧洲违反国际法中关于不干涉内政的原则,而欧洲内部也可能出现对“保障部队”是否构成变相参战的辩论。
配资炒股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