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2019年12月那个下午,西北工业大学的报告厅里挤满了人。当李中华缓缓走上讲台时,很多人都在想,这位传奇试飞员今天会说些什么。
没人料到,他会提起那件事。
那件让中国空军背了四年黑锅的事。
首次对外联训的战略背景
2014年5月22日下午4点30分,泰国陆军总司令巴育站在电视镜头前,宣布军方接管国家政权。这场政变结束了英拉政府的统治,也让远在北京的决策者们看到了机会。
泰国政坛那阵子乱得不行。从2013年10月开始,街头抗议就没消停过,起因是个特赦法案。反对派说这是给塔克辛洗白用的,让这个因贪污被定罪的前总理能回国。
政变后的泰国跟西方国家关系变得微妙起来。美国和欧盟一顿制裁,反倒给中泰关系升温创造了空间。中国向来不干涉别国内政,这个立场在那时候特别珍贵。
泰国新政府急需国际支持,中国正好需要在东南亚扩大影响。两家一拍即合。
其实军事合作的想法早就有了。泰国周围那些个国家,缅甸、越南、马来西亚,用的都是俄制和中制武器。泰国空军清一色美制装备,总得了解下对手用什么家伙事儿吧。
对中国来说,这次合作意义更大。当时解放军空军的作战战术和武器装备,跟西方国家差距不小。美国那些盟友对中国技术封锁,想了解西方先进武器,只能找第三方。
泰国就是个理想选择。他们跟美国关系好,武器都是西方货,连作战体系都是西方标准。通过跟泰国练兵,能近距离学习西方那套东西。
2015年11月12日,中泰"鹰击-2015"联合军演正式开始。地点选在泰国呵叻基地,这地方历史上挺有意思的。
越战时期美军在这驻扎过最精锐的空军部队,1976年才撤走。40年后中国空军来了,某种程度上算是历史的巧合。
装备代差下的技术较量
中国空军那6架战机降落在呵叻基地时,技术代差就已经注定了结果。
中方出动的是歼-11、苏-27SK和苏-27UBK,都是第三代战机,服役十几年了。这些飞机承载着中国空军从二代机向三代机跨越的记忆,但说实话,已经有点老了。
泰方派出的鹰狮战机就不一样了。这是2013年刚交付的最新型号,属于三代半战机。别小看这半代差距,在空战中能要命。
咱们的苏-27用的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水平。更要命的是,这飞机没有"飞火推一体"系统。打仗的时候,攻击目标不能自动显示在抬头显示器上,飞行员得一边看敌人在哪,一边操作飞机瞄准,特别容易误事。
歼-11就是以苏-27为蓝本仿制的,属于重型战斗机,偏向近距离作战。但不管是歼-11还是苏-27,雷达系统都比较落后,航电系统也不够先进,跟西方国家比至少落后10到20年。
反观泰国的鹰狮战机,属于轻型战斗机,配了先进的航电系统和AIM-120中程导弹。性能上甩了中国一大截。
苏-27装的N001雷达,用的还是苏联60年代的卡塞格伦天线,整套设备1吨多重。探测距离和跟踪数量都明显落后于美国的AN/APG-66雷达。
鹰狮的PS-05/A脉冲多普勒雷达就厉害多了,配的AIM-120导弹射程也比中方的R-27远。在超视距作战中,谁先发现、先开火、先击中,基本就赢了。
装备代差摆在那,但更关键的是作战理念不同。泰国空军深受美军超视距作战理念影响,平时训练就注重中远距离打击,习惯同时瞄准多个目标。
中国空军当时还是苏式那套,偏重近距离作战,坚持高空高速打法。面对不同距离、不同方向的导弹,反应比较机械,不够灵活。
李中华权威复盘与数据披露
四年后,李中华站在西北工业大学的讲台上。这所学校是国防七子之一,专门搞航空航天研究的,在这里开讲分量够重。
李中华的履历没得说。空军指挥训练部原副部长,"英雄试飞员","八一勋章"获得者,全国就3个国际试飞员,他是其中之一。安全飞行3150小时,试飞过26种机型。
2003年他驾驶歼-10从12000米高空俯冲到1000米,时速达到1453公里,成为中国大气层内飞行最快的人。这样的人说话,够权威。
那天报告厅坐得满满当当。李中华开始谈2015年中泰军演时,下面鸦雀无声。他语调很平静,就像说一次普通飞行训练。
"从实事求是的角度说,双方都是互有胜负的。"李中华这话一出口,底下有人开始坐直了身子。
"中国空军在超视距攻击环节确实失利,但原因是多方面的,有人为因素,也有装备问题。"
这是权威声音第一次正面回应那些传言。李中华没回避失利事实,但他给出了具体数据。
50公里以上远距离作战,中方成功率0%,泰方24%。30到50公里中距离作战,中方成功率14%,泰方64%。30公里内近距离作战,中方成功率86%,泰方12%。
这组数据就像一把钥匙,打开了真相大门。所谓"0:4惨败"只是超视距对抗中的一个环节,在近距离格斗中,中国空军展现了压倒性优势。
李中华说得很明白:"这次军演没有真正的赢家和输家。中方确实在超视距对战中有0:4的败绩,但在其他项目中,双方不相上下,各有胜负。"
为啥会这样?李中华分析得很透彻。
装备层面,苏-27用的电子设备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。N001雷达采用60年代技术,1吨多重,探测距离和跟踪数量都落后。
更要命的是系统集成问题。没有"飞火推一体"系统,攻击目标不能实时显示在抬头显示器上。飞行员得边看敌人位置边操作飞机瞄准,特别容易耽误事。
在30到50公里中距离作战中,泰方成功率64%,中方只有14%。由于机体老化,功能没升级,战损比也很高。一个对抗项目下来,中泰战损比19:3。
更扎心的是,泰国损失的3架飞机里,有2架是被中方误打误撞击中的。
人员因素问题也不小。训练体系落后是关键。2015年时,中国空军训练体系还沿用苏式战术,偏重近距离空战。飞行员练的是空中格斗、急转急下这些技巧。
西方空军早就把训练重点放在50公里以上远程作战和导弹使用上了。我们的飞行员注重正面防备,却忽略了侧面重要性。
制空机和攻击机配合不够默契,一不小心就露破绽,被敌人逐个击破。面对不同距离导弹,躲避能力过于僵硬,把训练场上机械重复搬到实战中。
干扰弹使用也不理想。训练是训练,实战是实战,很难完全吻合。反击策略和战术都显得过于按部就班。
但李中华强调了一点特别重要:这次演习的价值不在输赢,在于暴露问题。演习不是比赛,胜负不能简单定义空军强弱。演习是练兵场,不是领奖台。
连参与演习的泰国飞行员都承认,中方飞行员是他遇到的世界顶尖同行,甚至比西方同行还优秀。
媒体误读与真相澄清
真相总比谎言传播得慢,但终究会到达。
2016年5月,英国《空军月刊》刊登了那篇报道。泰国记者柯萨库写的,内容是2015年底的中泰联合演习,提到泰国在某个对抗环节中取得4:0成绩。
关键就在"某个对抗环节"这几个字。原文说得很清楚,这只是演习中一个项目,不是整个演习结果。
但美国媒体不干了。他们别有用心地写了好多篇报道,把"某个对抗环节"这个前提给抹了,断章取义,把中国0:4败绩单独拎出来大肆渲染。
只字不提军演细节,更不客观展示其余对抗项目。就想唱衰中国空军,抹黑中国空军形象。
结果传回国内的消息就成了:泰国空军4:0横扫中国空军,取得压倒性胜利。
更气人的是国内一些媒体和所谓专家跟风。他们不管事实真相,拿这次中方"惨败"做文章,说中国战斗机装备落后,飞行员技术水平低,把中国空军从头到脚批判一遍。
一时间,中国空军"不堪一击"的传言满天飞。各种质疑声音此起彼伏,本来稳步发展的空军力量,也因此蒙上阴影。
就算演习过去好几年,还有人拿这事说事,证明中国空军不行。
在这种极其不利的舆论环境下,不少不明真相的人被带了节奏。他们心里难免失望,也疑惑:难道国家真那么差劲?人民子弟兵真那么不堪一击?
李中华的报告会改变了一切。当他详细披露演习真实情况后,人们才发现之前的认知多么片面。
李中华这一席话,算是给四年前那场风波划了句号。不少国际媒体都做了评述分析,跟四年前一边倒的情况不同,这次多了很多友好公正的言论。
连泰国方面反应都很客观。有位泰国军事爱好者评论说:不管这次联合训练结果如何,我都认为中国是赢家,因为他们通过训练了解了西方战斗机技术特征。
这种评价比当初那些渲染"惨败"的报道客观多了。
更重要的是,事实证明2015年那次演习确实起了积极作用。经过这次失利后,中国空军痛定思痛,开始了探索改进之路。
变化来得比预想快。2017年"鹰击-2017"联合训练,中国空军派出歼-10A,从超视距到近距格斗,都压制了泰国的鹰狮战机。
到了2019年"鹰击-2019"演习,中国空军派出更先进的歼-10C和空警-500预警机。这种装备升级换代体现了中国空军发展速度。
中国军事专家陈虎认为,中方与泰方多型飞机混合编组完成课目训练,说明训练方式已从对抗转变到联合编组。随着中方参演装备增加,双方实力对比不言而喻。如果训练中总是一方输,对抗训练必要性就不大了,也就转变成教学训练了。
从歼-11到歼-10,从歼-10A到歼-10C,从单机对抗到体系作战,中国空军进步有目共睹。李中华提到的那些问题,正在一个个得到解决。
干扰弹使用更灵活了,态势感知能力大幅提升,超视距作战训练成了重点,多机协同作战日趋成熟。
回顾这段历史,媒体报道的力量真不小。同样一个事实,不同叙述角度会产生完全不同影响。2015年演习真实情况没变,但当李中华以权威声音披露真相后,人们对这场演习的认知发生了根本转变。
这也提醒我们,信息爆炸时代,如何获取真实、完整信息特别重要。断章取义、以偏概全的报道不仅误导公众,也可能对正常军事交流合作造成负面影响。
李中华的报告会不仅澄清了事实,更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态度。既不回避问题,也不夸大成绩,用客观数据和分析来评判得失。
未来,中国空军将继续以建设世界一流战略空军为目标,有序推进武器装备升级,保卫国家天空安全。2015年那场演习,历史记住的不会是一时胜负,而是它在中国空军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价值。
配资炒股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