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3年对李敏意义非凡,她大学毕业后,继母江青提出让他们搬离中南海,理由是李敏已毕业,孔令华也工作一年,这样方便他们各自的工作。
李敏出乎意料地发现事情进展迅速,但她迅速镇定下来,果断地说:“事已至此,我们立即搬离吧。”
自1949年搬进中南海,一晃眼已过了14年,却未曾料到,最终会与父亲以这样一种方式离别。
娇娇出生时,毛主席给她起了这个小名。随后,他说:“爸爸再给你起个大名,李敏,取自‘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’。姓李是因为,像妹妹一样,爸爸在陕北时曾用名李德胜。”
搬到中南海不久后,李敏首次见到了继母江青。她回忆说,江青初见她时异常兴奋,亲昵地亲吻她的脸颊,显然对她非常喜欢。
虽然初次和后妈同住,确实感到有些不适应。但毛主席曾劝导:“直接叫她妈妈吧,这没什么的。”
遇到继母时,李敏选择沉默居多。在中南海的日子里,她更倾向于和父亲谈论起贺子珍,大部分时间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。
毛主席曾对李敏提起:“你妈以前身材很苗条,腰很细。”他边用手比划着边说:“现在你妈妈怎么样了?身材还像以前那样苗条吗?”
李敏笑着分享道:“我妈现在体型有些发福,胖得像个饱满的大水缸。”
父女俩笑得直不起腰,毛主席再次说道:“不太可能变成大胖子,我了解你妈妈的身材,她不是这样的体型。”
父女俩不约而同地爱上了玫瑰花,这个共同的喜好在不经意间悄然形成,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份美好。
李敏提及,玫瑰的“瑰”字与桂圆的“桂”发音相同,因此每当提到玫瑰,两人都会心一笑,因为贺子珍的小名正是“桂圆”。
这充分展现了毛主席对贺子珍深切的关怀与爱护,体现了他对身边人的真挚情感与重视。
1949至1958年间,李敏近十年里持续担当毛主席与贺子珍的联络人。每当贺子珍病重,李敏便立刻南下探望母亲。
得知贺子珍生病,毛主席从李敏处获悉后心情沉重。他忙中抽闲,四处为贺子珍寻访良医良药,并亲自写下多封信件表达关切。
奇怪的是,贺子珍每次收到毛主席的信,态度就会转变。即便病情不轻,但一读信,心情便大为好转。
毛主席表示:“我了解你母亲的病情,这与我有关,只有我能够帮她治疗。”
贺子珍,一位历经长征的老红军,她的心愿朴素而真挚。她只希望李敏的继母能照顾好毛泽东,这样她便感到十分满足和欣慰。
李敏回忆,妈妈知道爸爸和江青分开后,对他的看法立刻转变。贺子珍常叮嘱李敏:“你爸爸其实很孤独,你要多关心他。”
贺子珍对毛主席的关心是真挚而深刻的,她的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对主席的深切关怀。
1958年,李敏交了男朋友,毛主席亲自会见了这位名叫“小孔”的年轻人。了解到他是孔从洲的儿子后,毛主席当场表示赞同他们的恋情。
1959年8月,李敏在中南海举办了婚礼,由毛主席亲自担当主持人。可惜的是,贺子珍未能出席。婚礼上,毛主席多次举杯,他真心为女儿的幸福感到高兴。
两年后,李敏迎来了一个男婴的诞生。毛主席学识渊博,亲自为孩子取名,定名为孔继宁。
有了外孙后,李敏本应享受天伦之乐,却没想到,在这种情况下,她不得不离开中南海,与深爱的父亲分隔两地,心中满是无奈。
江青认为,李敏尚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,外出锻炼对她有益。她相信,李敏最终会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。
孔令华去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,而李敏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,在国防科委院校局实习做见习参谋,如今两人都有了稳定的收入。
李敏今后能自力更生养活全家,还能承担保姆费用,无需再依赖父亲的补贴。
正当李敏筹划着小家庭的未来时,办公厅负责机关事务的领导叫走了她,直接问道:“我听说你被分配到了国防科委院校局,是真的吗?”
李敏答道:“没错,我已经开始正式工作了。”对方接着说:“那真要祝贺你,以后是不是就该叫你李敏同志了呀。”
李敏惊讶地看着他,说道:“这样称呼不太对吧?我一直以来都是叫您叔叔的,都已经叫了好多年了。”
他笑着提议:“咱们都在毛主席的指引下做事,年龄也相仿,不如就互称同志吧。”
李敏察觉对方欲言又止,便催促对方直言不讳。结果,她听到了最不愿听到的消息。
李敏和孔令华同志,你们已步入社会,按规定需搬离中南海,去外面历练。已备好住所,你们觉得如何?
李敏开门见山地询问房子的具体位置:“那处房产究竟坐落于何方?”
地点就在兵马司胡同,离这儿不远。
兵马司胡同位于东大街北侧,离中南海挺近。但搬家非她一人能决定,得回去和孔令华以及保姆共同商议才行。
由于李敏和孔令华都要工作,保姆一人难以兼顾,李敏经过考虑,决定把孩子送到上海,以解决照顾孩子的难题。
毛主席多次叮嘱李敏:“你母亲在上海颇为孤独,考虑让孔继宁前往上海陪伴外婆,给她带去些慰藉。”
李敏计划先将孔继宁送往上海,交由贺子珍照料一阵,之后再转至沈阳让公公照顾。如此安排,家中的难题便能顺利解决。
随后,李敏与孔令华携手,用木板车装载着所有家什,缓缓从中南海迁出。离开之际,保安按例向李敏收回了出入证件。
李敏明白,交出出入证后,探望父亲将极为不便。特别是门卫更迭,他们既不认识李敏,也不知她是毛主席的女儿。
李敏感慨万千,十四年的居住岁月转瞬即逝,她从未料到,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,与父亲黯然离别。
尽管毛主席近在眼前,但他忙于国事,未发现女儿已迁居。回家后得知此事,他深感哀伤,叹道:“其实没必要搬走啊。”
7月底,毛泽东和周恩来前往机场迎接自苏联谈判返回的中共代表团。得知谈判结果,毛泽东紧锁眉头,心中满是对国家前途的忧虑。
半个月后,李敏终于回到中南海探望毛主席,毛主席心里一直挂念着女儿,十分想念她。
李敏告诉爸爸:“在胡同的日子,我学到了很多。我学会了烹饪和生火,我做的饭菜,孔令华特别爱吃。”
毛主席笑道:“她确实比你妈妈还出色。”接着,他讲起了贺子珍在井冈山时期的一些往事。
曾经,贺子珍并不擅长烹饪。战士们捕获了一只燕子,想请她熬汤。由于不会做,贺子珍干脆直接将燕子放进了锅里。
最终,朱德去用餐时,发现锅里竟捞出了一碗碗的燕子羽毛。
李敏笑着夸赞道:“如今妈妈厨艺大涨,学会了许多美味佳肴的做法,真是让人刮目相看。”
李敏结婚后,或许这天是她与父亲最快乐的时刻。12月26日,正值毛主席70岁寿辰,他邀请了李敏、孔令华及王海容等人,一同前往中南海庆祝。
毛主席历来不热衷庆祝生日,这已持续多年。李敏未曾料到,从那以后,尤其是70年代,她想再见父亲一面变得异常艰难。
暑假时,李讷通常不在北京,只有毛远志和李敏会来。这几年的日子,基本上没什么大变动。
毛远志与曹全夫工作依旧稳定,毛岸青和邵华生活如常。李敏、孔令华仍住兵马司胡同,而他们的儿子孔继宁,最近被李敏安排去了沈阳。
李敏回忆,初到胡同,她一切从零开始,生活颇为不易。不过,她最终掌握了做面条和炒菜的方法,日子渐渐有了起色。
1971年,根据毛主席的安排,李敏的妹妹李讷前往江西五七干校,并且长时间未归。
这一年,李敏怀上了二胎,她抽空去了趟中南海,向毛主席报喜。毛主席听后嘱咐道:“听说你之前流过几次产,这次就别再流了,把孩子生下来吧。”
李敏担忧道:“现在全国经济形势不佳,怕生了孩子养不起。”毛主席坚定地说:“别顾虑孩子,生下来,要是养不起,你爸爸可以用稿费补贴。”
李敏婉拒了爸爸的提议,心里明白爸爸满满的爱意。
1972年,李敏在上海迎来了她的第二个孩子,一个可爱的女孩。这期间,她始终居住在上海,而作为外祖母的贺子珍,也得以享受到了含饴弄孙的快乐。
后来,李敏把孩子照片送到了北京,希望毛主席能帮他取个名字。
毛主席大病初愈,感冒未痊愈,仍穿着睡衣在办公室奋笔疾书。瞥见外孙女的照片,他立刻精神焕发,写作的热情被瞬间点燃。
如今女孩起名偏爱“梅兰竹菊”,毛主席偶然瞥见烟灰缸上的梅花图样,心中暗赞,“梅”这个字挺好。
毛主席念叨着“梅”,回想起几年前他写的那首《咏梅》词,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:等到山上的花开得灿烂时,梅花就在花丛中微笑。
思考过后,毛主席决定采用“梅”字,并从自己的名字中挑选一字,最终为外孙女定下了“孔东梅”这个名字。
李敏对自己的名字非常喜欢,贺子珍知道后,每天都亲切地呼唤着:“东梅,东梅。”这个名字成了她日常对李敏的爱称。
遗憾的是,毛主席长时间未见这位外孙女,后来也未曾知晓,她与自己容貌相似,下巴同样长着一颗痣。
孔东梅后来回忆道:“虽然我和外公从未真正见面,但或许也算‘见过’。妈妈曾把我的照片给外公,外公也把他的照片给了我看。”
1976年9月9日,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去世。那时,7岁的孔东梅对这件事记忆模糊,只记得外婆贺子珍表情严肃,满脸悲伤。
李敏回忆,父亲临终前,她仅见过三面,现在想来,心中满是遗憾。
毛主席去世后,李敏全心陪伴母亲贺子珍。贺子珍自1947年回国,便再未见过毛主席,此刻她难以接受主席离世的残酷现实。
父亲离世后,母亲深陷悲伤。我和孔令华从北京奔波至上海。四人帮垮台,母亲重获自由,表示愿做点事,比如写回忆录。但一年后,她突发中风,半身不遂。
贺子珍晚年,李敏始终陪伴在侧。1979年,贺子珍成为政协委员后,李敏陪她前往北京,游览了天安门,并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。
在毛主席纪念堂,贺子珍与毛主席做了最后的告别。她走到毛主席的大理石雕像前,献上花圈,花圈上写着:我们将永远秉承您的志向,贺子珍携女儿李敏、女婿孔令华敬上。
1984年4月19日,贺子珍在上海去世,终年75岁。她的女儿李敏表示:“妈妈历经坎坷,如今终于平静地走完了她的一生。”
如今,岁月匆匆,李敏已迈入老年阶段。
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敏独特的经历。每到12月26日或9月9日,她都会想起父亲。就连看到旧照片时,父亲的身影也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在她的脑海中。
她表示,自小便被父亲毛泽东教导要热爱祖国、亲人,并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。这些品质深植于心,她对父亲的怀念历久弥新。
配资炒股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