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葛亮北伐为啥雪藏赵云?原因说出来,全是权谋心计
公元228年,汉中大营,帅帐里灯火通明。丞相诸葛亮手指舆图,一道道军令从他口中发出,整个蜀汉的战争机器都跟着隆隆作响。
魏延,你带前部,当先锋!马岱、廖化,你们领左军!马忠、张嶷,右军就交给你们了!将领们一个个上前领命,热血沸腾,可偏偏,一个人的名字迟迟没有被念到。
帐中角落里,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将军,身板依旧挺得笔直,眼神里却透着一股子焦急和不解。他就是赵云,常山赵子龙。
眼瞅着出征名单上连关兴、张苞这些小辈都榜上有名,老将军终于按捺不住了,他大步流星地走到诸-葛亮面前,声音洪亮如钟:“丞相!我赵云难道是老得提不动枪了吗?为何北伐大计,独独没有我的份?”
这一问,把帐内所有人的目光都给吸引了过来。
诸葛亮抬起头,看着这位浑身是胆的老战友,脸上露出了一丝复杂的微笑。他放下手中的竹简,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子龙将军息怒。想当年,马孟起将军病逝,我就觉得像是断了一条臂膀。如今五虎上将,就只剩下您这一位了。您年纪大了,万一有个什么闪失,不仅是您一世英名的损失,更是我大汉锐气的挫伤啊。”
这话听着,滴水不漏,全是替老将军着想。情真意切,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。
可您要是真信了,那就把诸葛丞相想得太简单了。这盘棋,他下得深着呢!
咱们把时间拨回到白帝城,刘备托孤那会儿。先主拉着诸葛亮的手,说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这话够重了吧?可紧接着,他又把赵云叫到跟前,嘱咐道:“你和丞相要同心协力,保我儿子,别负了我。”
您琢'磨琢'磨,这是什么意思?明面上是让一文一武共同辅佐,实际上呢?这就是帝王心术,一道看不见的枷锁。赵云手握禁军,忠心耿耿,是刘备留给儿子最后的保险,也是用来平衡丞相权力的最重要一颗棋子。
诸葛亮心里跟明镜儿似的。他现在大权在握,可这个平衡不能轻易打破。赵云的功劳已经够大了,再让他在这场万众瞩目的北伐中立下首功,那威望会高到什么地步?到时候,朝堂之上,是他诸葛亮说了算,还是赵子龙将军一言九鼎?
所以,不是赵云老了,而是他的功劳簿,不能再添上更厚重的一笔了。这是政治,冰冷得很。
再说了,蜀汉当时是个什么情况?夷陵之战一把大火,把刘备百战余生的那点家底烧了个精光,多少猛将壮士都折在了猇亭。现在蜀中是典型的人才断档,青黄不接。
诸葛亮心里急啊。他要是不趁着自己还能动,赶紧把关兴、张苞、魏延这些中生代、新生代给提拔起来,让他们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历练出来,等他这代人都不在了,谁来撑起蜀汉这片天?
所以,第一次北伐,他必须给年轻人机会,哪怕冒点风险,也得让他们去挑大梁。老将军赵云,就像家里的传家宝,得用在最关键的地方,不能总拿出来当常规武器使。
当然,诸-葛亮也没把事情做绝。赵云这么一闹,面子上总得过得去。
最后,诸葛亮还是给了赵云一支兵马,让他和邓芝一起去箕谷当疑兵,吸引魏国大都督曹真的主力部队。
您看,这手腕多高明。一来,满足了老将军上阵杀敌的愿望,安抚了人心。二来,箕谷这边是偏师,任务是牵制,不是硬碰硬,相对安全,也确实考虑到了赵云的年纪。
最关键的是,能把曹魏主力给引开,给他自己从祁山主攻创造最好的条件。这一招,叫“好钢用在刀刃上”。赵云的名望和威慑力,就是那最锋利的刀刃。
后来的事,也印证了这一点。赵云在箕谷虽然兵力处于绝对劣势,却硬是凭着经验和勇武,带着部队且战且退,没吃大亏,还亲自断后,稳住了阵脚。曹真的大军愣是被他给拖住了。反观街亭那边,马谡纸上谈兵,把诸葛亮的大好局面给一手葬送了。
说到底,诸葛亮不让赵云打头阵,不是不信任,反而是最大的信任。他把最艰难的牵制任务,把稳定后方、威慑宵小的重任,都交给了这位他最放心的老将军。
战争,从来不只是战场上的砍砍杀杀,更是帅帐里的排兵布阵,是朝堂上的权力平衡。诸葛亮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他考虑的,早已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,而是整个蜀汉王朝的生死存亡。赵云的委屈,在-这盘关乎国运的大棋局里,只能算是一颗棋子的暂时隐忍。
配资炒股什么意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